close

《媽媽是最初的老師---一位母親的十年教養札記》


 


【水瓶面面如是說】


 


     洪蘭教授在此書序文寫下的第一句話便是:「這是一本我所看到最好的親子教養書……」我想洪蘭教授的話並沒有言過其實,閱讀此書的過程中,我一再受到蔡穎卿女士暖暖、無盡的母愛光輝所感動。在兩個女兒樂旂與書旂的成長路上,她始終沒有缺席,一路陪伴、給予支持。她不贊成在孩子高中畢業前,將孩子單獨留在國外就學,她認為就算國外有再好的教育環境,孩子的成長仍需要父母,那不只是生活的照顧而已,父母也在孩子長大成人的過程裡,直接影響著孩子的知識與品格,所以她不想「因為學校或教育制度的優勢而考慮捨棄家庭所能給予的生活力量」。這點我是十分贊同的。


 


     書中有篇名為「要晚餐不要『夜輔』」的文章,我很喜歡。談到當時國三生女兒樂旂,班上每個同學在老師的強力鼓吹下,都選擇參加學校的夜間輔導,只有蔡女士在幾經思量後,提筆寫信給導師,解釋孩子樂旂不參加夜輔的原因。她在信中提到樂旂的學習狀況,使她不適合處於全班同在一間教室自修的方式,盼望導師能夠諒解孩子的個別差異。但蔡女士在這篇文章裡進一步提到,其實她不希望樂旂參加夜輔的另一個重要理由是:「我們無法忍受晚餐桌上孩子的日日缺席!」她說:「把國三生寶貴的一個小時或更多一點的時間花在餐桌上,是不是划算?這不知道該用哪一種價值觀來衡量;但對一個飽受課業壓力的孩子來說,一個小時的情緒舒緩與經驗分享應該是有意義的。」老實說,身為國中教師的我,因為學校的要求與家長的期盼,也曾不只一次帶過需要留校夜輔的國三班,那種每天早出晚歸,完全失去家庭生活的日子,現在回想起來挺教人心驚,尤其現在成為一個母親,思考事情的角度更是有了轉變與調整,常會以親子關係為出發點去看待事情,益發懷疑將需要學校引導、也需要家庭陪伴的青少年,一整天從早到晚留在學校,是不是有其必要?蔡女士在文末寫了兩段文字,我覺得挺好,可以提供家長與老師深切反省與思考:


 


     「『夜輔』是一種因為升學而衍生的作息,它的好意與結果我都同意,尤其是為家庭環境不適合讀書的孩子提供的方便更是值得讚許;但如果這樣的規畫是擔心孩子們在家,會受不了電視、床與冰箱的誘惑,所以強制他們到校自習,那我們是不是已經傳達了一種不太好的訊息——你的讀書計畫該由大人來決定。


 


     我想,一個十四歲的孩子應該要開始學習有效率地安排自己的課後時間,這種訓練是每個人一輩子都要用的;更何況,如果一個孩子起床後離家,睡覺前回家,父母到底要用什麼時間來關心他們的成長呢?」


 


     蔡女士溫柔細膩的文字裡,時時流露出對親子教育的一份理想與堅持,令人動容,更令人想要見賢思齊。很棒的一本媽媽經,推薦給大家。


 


【語錄/書摘】


 


    我常常跟學生說,成績單只是一扇美麗的窗戶、豪華的門,我們要蓋的是一座堅固的地基,只有真金才不怕紅爐火。


 


    父母應該為孩子準備一個固定的地方做功課或讀書,而且要求他持續一定的時間,這段時間盡量不要打擾他,以培養他良好的學習習慣。


 


    只有非常幸福的人/才能在愛裡相遇/作為親子/或為手足


 


    因為我是母親/所以/我願意比孩子更積極地/面對成長的困難


 


    讓孩子做家事,除了要幫助她不脫離家庭互助的軌道之外,還要幫助她面對一個永遠存在的事實---人人需要一種平衡的生活。不能因為用功讀書,其他事情就由別人代勞。不親近生活瑣事的人,會失去對生活的情感,也會減損體會快樂的能力。


 


    無論什麼理由/設想妳們的快樂/就是我生活中最開心的計畫


 


    許多時候我會自問:生活的夢想和快樂到底是什麼?當了母親之後,這些問題的答案自然而然地和孩子們牽絆在一起了。做一道菜時,想到的是她們驚喜的表情,布置家裡的任何一個角落,想到的是她們閃亮的眼睛。一盆花能不能換來一瞥驚豔的目光?一道新點心她們會說「好」,還是「非常好」?受了挫折的孩子有什麼可以鼓舞她?哭泣的小孩我拿什麼來撫慰受傷的心靈?母親的擔子既煩瑣又甜蜜,有時沉重,但沒有人想拋開。我也一樣,在日復一日的努力中探索著專屬於「父母親」的樂趣。


 


    妳們是我的快樂日曆/每撕下一頁/既不捨隨之而逝的喜怒哀樂/又期待即將到來的驚喜成長


 


    對我來說,光看一份成績單上的分數,還不如好好看一份她們寫的功課或考卷,這樣的關心幫助我了解孩子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,也因為有了了解,我們才知道如何幫助她們,而不讓成績單上的數字來決定一切。


 


    日本人總愛說:「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。」我覺得這句話真有意思。「看」代表著父母先得做榜樣,所以才看得到。孩子不是「聽」著教誨長大的,「期望」沒有辦法用耳提面命來達成,只有自己努力做才會有背影。


 


    每晚不管有多睏,送書旂上床後,我一定陪樂旂在大桌上一起讀書,直到她合上書本決定去睡時,我才會放下自己的工作。儘管在課業上我幫不上她的忙,但是母女這樣挑燈夜讀也自有一種知心與樂趣,至少燈下的孩子不是孤軍奮戰。我們通常面對交錯而坐,各自攤著書和電腦,埋首在自己的思緒裡,想說話時只一抬眼也就有個安心的伴,感覺很踏實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e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